2014/11/18 波爾圖Porto ➩ 巴塔利亞 未完成修道院 Batalha Monastery ➩ 里斯本 Lisbon
由於時間仍有餘裕,在離開波爾圖後,我們並未直奔里斯本而去,而是選擇在Batalha稍作停留。在葡萄牙中部內陸,有三座位列UNESCO世界文化遺產的古老修道院,包括巴塔利亞Batalha的勝利修道院(Mosteiro Santa Maria da Vitoria)、阿爾科巴薩Alcobaca的聖瑪麗亞修道院(Mosteiro de Santa Maria de Alcobaça)和托馬爾Tomar的基督會修道院(Convento de Cristo)。
這三座修道院興建於12~15世紀間,當時正值伊比利半島收復失土運動如火如荼進行,葡萄牙逐漸發展為強大海洋帝國的時期,而這三座修道院便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
//圖//葡萄牙中部三大世界遺產修道院分布圖
其中Tomar修道院建造年代最早,1160年,甫自立為首任葡萄牙國王的阿方索一世(Alfonso I)為了抵禦摩爾人,在Tomar山丘上建立要塞,這便是修道院的前身。隨後,隨著負責該城的騎士加入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要塞也逐漸演變為規模宏大的基督會修道院。17年後(1178年),為了紀念1147年擊敗摩爾人奪回聖塔倫Santeran,Alcobaca修道院也在阿方索一世(Alfonso I)指示下開工,它是葡萄牙歷史上第一座哥德式修道院(在這之前,葡萄牙的教堂與修道院大多是羅馬式),同時,它也是號稱 "葡萄牙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王室情侶長眠之地。而Batalha修道院則是一場王位之爭的產物(詳細的故事下面說),這場戰役的勝利確保了之後200多年葡萄牙政權的穩定與安寧,替即將開展的大航海時代奠下堅實基礎。
收復失土運動指的是西元718年到1492年,伊比利半島上葡萄牙與西班牙兩國的基督教徒,揮兵南下,逐漸戰勝信仰伊斯蘭教的摩爾人,收復南部失土的歷史事件。 |
//圖//Batalha修道院
Batalha、Alcobaca和Tomar相距不遠 (Alcobaca-Batalha 約23km, 車程30min;Batalha-Tomar 約45.5km, 車程40min),自駕可以一天拼完。但若靠大眾運輸,因為班次稀落,安排2~3天時間會比較寬裕。多數人會以Fatima或Leiria做中繼(其中Leiria車班較多,而Fatima則是天主教聖城之一,本身便有觀光價值),第一天從Porto/Lisbon出發玩Tomar,住Fatima或Leiria;第二天Fatima或Leiria出發,玩Batalha和Alcobaca,住Porto/Lisbon。
|
//圖//Batalha修道院內部
雖然三個修道院看起來各有精彩之處,無奈旅途時間有限(畢竟葡萄牙之後我們還要一路玩去荷比盧和巴爾幹),我的駕照又是裝飾品,為了保障自己與葡萄牙人的人身安全,也只能牙一咬心一橫,跟Tomar和Alcobaca說再見(掰 ~~)。我知道一定有人好奇為什麼是Batalha(至少我當初一直有股衝動想訪談去過的人),我只能說,第六感是沒有理由的!當時在網路上看了三個修道院的圖片,就只有通往藍色天際的華麗大柱瞬間擊中我的心,那麼,沒有理由不去Batalha吧 ?
(之所以沒有順路跑去鄰近的Alcobaca,單純是因為我們兩個很有自知之明,知道按照我們拖拖病病入膏肓的程度,一個修道院就足以讓我們晃上一下午。何況當初看完照片,我其實只對Batalha和Tomar比較有興趣,因此Alcobaca就被毫無懸念的捨棄啦)
如果和我們一樣,打算從Porto直奔Batalha,大概只有7:15出發,11:15抵達的Rede Expressos時間比較合適,即便中途得在Coimbra和Leiria分別停留50min和40min,在旅程安排上一點道理也沒有,但人在車窗內,好像也只能任它擺佈。(Porto-Batalha-Lisbon間的交通/車站位置見文末資訊區)
//圖//Porto的Rede Expressos巴士站,車子中規中矩,沒有特別好坐,但也不至於讓你坐立難安(?)
//圖//Batalha小鎮地圖
由於鎮上沒有正式的長途巴士站,Rede Exprossos在Batalha的據點是一間咖啡店,它負責販售車票、提供等車位子(當然,基於禮貌最好還是點上一杯咖啡或點心比較好),若跟我們一樣帶著大行李,甚至還可以免費寄放在此。說有多方便就有多方便!而著名的修道院距離咖啡廳也就3-5分鐘步行距離,在一片矮屋的小鎮裡,高聳的修道院非常顯眼,不知道路也無所謂,筆直地往修道院方向走去便是。
//圖//Batalha的Rede Expressos售票與搭車點很微妙的,是一間咖啡廳XDDD
在一番折騰後,我們終於見到了巴塔利亞修道院的真身。
雖然大家總習慣暱稱它為 "巴塔利亞修道院",又或者用最具代表性的禮拜堂稱它為 "未完成的修道院",但人家其實是有個響當當的名字的:Mosteiro de Santa Maria da Vitória——勝利的聖瑪麗亞修道院。再搭配上葡萄牙文原意為戰鬥的Batalha,合在一起就成了戰鬥小鎮上的勝利修道院!光聽名字就覺得有點威(?)吶。
而事實上,這棟修道院背後的歷史故事也挺威的。以下讓我們先將時間線倒轉回西元1383年。
當時,葡萄牙國王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過世,國王殯天本就是大事,偏偏這個國王臨死前好死不死的手癢亂簽了一個條約——由於沒有兒子,咱們遵從傳統觀念毫不意外重男輕女的斐迪南先生不但將女兒許配給卡斯提亞王國(今西班牙)的胡安一世(Juan I),還承諾等他們生下兒子,那個兒子便可以當葡萄牙國王。這個條約對當時葡萄牙國內的貴族而言無疑是引狼入室,它們擔心這樣發展下去,哪天葡萄牙被併吞屍骨無存都不意外。於是,眾貴族們決定另開新路:擁立斐迪南一世同父異母的私生子兄弟——阿維斯騎士團(The Order of Aviz)的首領若昂(又譯 約翰)(João I)為新君。
//圖// (左)胡安一世 (右)若昂一世,圖片來源:wikipedia
想也知道,到手的鴨子(X)王位(O)就這樣飛了,胡安一世(Juan I)一定不太爽。於是,一場王位爭奪戰就此展開。
為了壯大聲勢,胡安一世立刻揪了好夥伴法國、亞拉崗王國(不是魔戒裡的那個,這裡的亞拉崗是今天西班牙的一部分)和義大利一起殺進了葡萄牙境內;而臨危受命的若昂勢單力薄,單靠葡萄牙國內之力要對抗三國聯軍恐怕不是辦法,好在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於是他便轉向了法國的宿敵——英格蘭求助。只可惜,英國和法國間的百年戰爭正打得激烈,英格蘭和若昂間又沒有像法國和胡安一世間的好交情,但人家都求助了,還是得賣賣面子,於是英格蘭便意思意思的派出了100名長弓手給若昂助陣。
1385年8月14日,這場王位爭奪戰在Aljubarrota迎來了關鍵的一役。既然我們不是在上軍訓課,戰爭的打法和陣型還是讓它隨風而逝吧。總而言之,若昂陣營奇蹟似的以6,500人擊敗胡安陣營的三萬多聯軍(據說雙方的傷亡人數大約是1000和10000,是貨真價實的一個打十個啊!!!)。
這場戰爭的勝利,確保了葡萄牙之後200多年的安穩與獨立。(至於更之後葡萄牙被納入哈布斯堡王朝,而後又脫離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圖// Aljubarrota戰役,圖片來源:Wikipedia
戰役結束後,若昂成為若昂一世(João I),創建阿維斯王朝(Aviz Dynasty),和“好夥伴”英格蘭結盟(據說,這個葡英盟約時至今日仍舊有效,是世界上維持最久的盟約。)為了增強盟約,他同時娶了英格蘭攝政王公爵的女兒Philippa為后,並生下數個優秀孩子,其中第四王子就是在葡萄牙設立航海學校、天文台、船廠等設施,替葡萄牙大航海時代奠下堅實基礎的恩里克王子(又譯亨利)(Infante D. Henrique)。(是的,就是國立編譯本歷史教材中曾出現的那個亨利王子)(立刻自曝年紀)。
隔年(1386),為了紀念 王位到手 Aljubarrota戰役的勝利,若昂一世(João I)下令在戰場附近興建一所修道院紀念此事,想也知道,我之所以在這裡長篇大論的講了這麼個故事,這個修道院當然就是Mosteiro de Santa Maria da Vitória啦。
//圖// Batalha修道院外觀
不過,和順利獨立的葡萄牙相比,修道院的命運顯得有點多揣。它從1386年開始興建,歷經一百多年、七個國王與15位建築師之手,一直到1517年才正式完工(嚴格說來,它甚至不算竣工,畢竟還有個未完成禮拜堂呢 )。但它的崎嶇命運並未就此告終,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給它帶來了第一次傷害,這不打緊,更慘的是1810年拿破侖的軍隊殺入葡萄牙,在掠奪後放火焚燒修道院,造成嚴重傷害。修道院一度淪為廢墟,直到1840年,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忽然想起這兒還有座修道院,開始了拯救計劃,修道院才逐漸恢復生氣,成為今天我們眼中的樣貌。
如今修道院主要由一個主教堂、兩個迴廊與數個禮拜堂(包含未完成禮拜堂)所組成。由於建造與修復年代跨度極大,除了主要的哥德式建築外,裡頭亦能找到不少曼努埃爾風格(manualine style)的裝飾和一些文藝復興風格的痕跡。
//圖// Batalha修道院平面圖
//圖// Batalha修道院重要景點與動線,原圖來源:http://www.gutenberg.org/files/29370/29370-h/29370-h.htm
這天,我們的參觀由主教堂開始。(修道院開放時間、票價等資訊見文末)
老實說,主教堂本身沒什麼特別好看的,反正哥德式的教堂也差不多就長這樣。(沒禮貌)
比較值得一看得,反而是主教堂右邊的小空間——創立者禮拜堂Capela do Fundador (Founder's Chapel)——除了未完成禮拜堂外,巴塔利亞修道院最重要的空間。Aljubarrota戰役的主角若昂一世(João I)和皇后Philippa雙人合葬的石棺就位於禮拜堂的中央。據說雖是政治聯姻,但兩人日久生情,在皇后死亡後,若昂一世痛不欲生,不曾再娶。而如今雙人合葬,棺木上雕像雙手緊握,也算是實現了執子之手的承諾(?) 在兩人棺木旁,則是他們四個兒子的棺木。如果大家剛剛有認真看我落落長的歷史故事(?),沒錯,傳說中的亨利王子 Henry the Navigator 也在其中。
//圖// 主教堂
//圖// 即便得了歐洲教堂倦怠症,還是不得不讚嘆陽光穿透彩色玻璃渲染於牆面的色彩呀
//圖// 有點寫實的耶穌...(抖
從主教堂穿出後,就到了華麗的國王迴廊Claustro Real。
這座哥德式拱門迴廊的主體建築在主要建築師Huguet時期就已完工,但讓它顯得與眾不同的花俏紋飾則是後期才逐漸增添。在歐洲晃了大半圈,見過的迴廊不算少,但國王迴廊在我心中應該能擠上美麗迴廊排行榜(?)前三名。(心中默默的有各式各樣的排行榜 ) 細膩的紋路圖樣爬滿雕花大窗與石柱,數種不同的設計共同交織成這個夢幻的迴廊。真的是可以盯著瞧上很久都不會厭倦。
//圖// 國王迴廊的雕花大窗
//圖// 雕刻細膩又繁複的國王迴廊
因為太喜歡這個修道院的雕飾風格,特地上網搜索了一番,這才知道這些美麗的花紋都屬於葡萄牙特有的 “曼努埃爾風格(manueline style)”。
根據網路資料,所謂的曼努埃爾風格盛行於15世紀晚期到16世紀中期的葡萄牙。當時葡萄牙由“曼努爾一世”(Manuel I)掌政(這也是風格名稱由來),正經歷所謂“大航海時代”。擴張的海權替葡萄牙的藝術家帶回了來自遠洋的風格與元素,在歐洲原有藝術風格裡融入了伊斯蘭與印度美學。包括球體、花卉、繩索、珍珠,甚至是貝殼與錨都被加入了雕刻的素材之中;同時,扭轉造型的圓柱、國王紋章和雕飾繁複的窗框也經常出現於此時期的建築之中。包括本篇提到的中部地區三大修道院,以及里斯本的貝倫塔和Mosteiro dos Jerόnimos都是曼努埃爾風格的代表性建築。後來,隨著葡萄牙海上霸權的衰落,這個被別稱“大海風格”的藝術形式也隨之沒落。 (我猜是因為沒錢可以這樣燒了吧!看過這些細膩雕刻,你絲毫不會懷疑要造出這樣一座建築可以有多麼燒錢 。霸權都沒了,再不乖乖收斂一點恐怕會立刻破產。) |
//圖// 右側柱子便是曼努埃爾風格常見的扭紋石柱
正當我們沈迷於美麗的迴廊,毫不害臊的大拍特拍之時,背後突然響起陣陣腳步聲。只見三位軍人正昂首闊步朝我們這兒走來。軍人控的貳號立刻掄起相機狂拍,並尾隨他們走進了迴廊旁的小空間。 沒想到都到了修道院裡,居然還有衛兵交接可看啊!簡直是賺到了(?)
//圖// 迎面走來的士兵們
他們交接的這個廳堂,正式名稱是祈禱室Sala do Capítulo(chapter house)。它興建於15世紀,一樣由建築師Huguet 先生設計。就當時的技術來說,這個毫無樑柱支撐的巨大拱頂幾乎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由於擔心興建過程發生意外,甚至規定了僅有死囚才能受雇為此廳堂的建築工。好在,最後華麗拱頂順利建成,並在16世紀加裝了一扇大型彩繪玻璃窗。真是可喜可賀
不過軍人們站崗守護的東西自然不是這個拱頂啦,要是每個教堂/修道院都得有軍人站崗,那歐洲的軍人數量恐怕要翻個2倍才夠用吧(誤)這幾位軍人之所以來此,是因為祈禱室內除了拱頂、彩繪玻璃窗外,還有一座無名戰士紀念碑。紀念碑內安葬著兩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犧牲的士兵,他們一位死於臨近的法國,一位則死於非洲的莫三比克,在戰後,他們一同穿越漫長的路程,安葬在了葡萄牙中部寧靜的修道院裡。不曾留下名字,卻以更永恆的意象存活在人們心裡。
//圖// 一戰無名戰士墓
//圖// 祈禱室的彩繪玻璃窗
//圖// 交接結束後獨自徘徊的士兵
在無名戰士墓前再度不切實際的許下世界和平的心願後,我們轉向了對面角落的噴水池。當初在網上選擇修道院時,Batalha擊中我心的除了未完成禮拜堂外,就是這個噴水池了。
繁複雕花涼亭,半掩著同樣精緻的三層噴水池,再襯上背景的如茵綠草。完完全全打中我的少女心 。不誇張,當時我腦中真的覺得這角落根本該存在於卡通裡,旁邊最好再搭上一個迪士尼公主(奧蘿拉、貝兒之類的)。不過大家也知道,這是一個修道院,什麼公主之類的當然不會出現在這。事實上,這是給僧侶飯前洗手用的。沒錯。它 就 是 洗 手 台 。(再想想租屋處那連接著水管,毫無美感的白色盆子)(遮臉)。能用這樣的“洗手台”要我當修士我也甘願呀。
在噴水池的旁邊,其實還有個小小的食堂(Refectory),顧名思義,那就是修士們華麗麗地洗完手後用餐的地方。如今食堂已經成了小小展示廳,放置一些修道院崩落的石塊之類的展品。但因為沒有英文解說,實在看不出個所以然,我們很快的就撤離了。
//圖// 史上最華麗的 洗 手 台
和精雕細琢,分分鐘挾持你眼球的國王迴廊相比,隔壁的阿方索五世迴廊Claustro de Dom Afonso V就顯得相當“平易近人”。
樸實的拱門,樸實的石柱,再加上樸實的㗊字型花圃,一切都樸實到我不知道該如何寫它。唯一值得拿來說嘴的,大概是它可以上二樓(?)不過大家要知道,Batalha修道院的兩個迴廊都是完整包覆的正方形。也就是說,就算你爬上了二樓,出現在你眼前的,依舊是 “樸實的拱門,樸實的石柱,再加上樸實的㗊字型花圃”,即便廢話多如我,仍然無法替它擠出太多評語啊啊啊(抱頭)(覺得被考倒)
//圖// 阿方索五世迴廊
//圖// 阿方索五世迴廊 二樓
意思意思的繞了一圈後,我們很有默契的決定立刻撤離。沒想到,這一走,就走到了出口。
天知道當下我們有多震驚,畢竟我可是為了未完成禮拜堂而來的呀。居然一眼都沒瞧見就走到了出口,這可如何是好。
趕緊搭訕了管理員,才知道原來未完成禮拜堂跟整個修道院是隔開的,得先離開再從外面繞另一個入口進入。(推薦搭配上面咱們精心加工過的平面圖服用本段文字,保證你一看就懂(?))
雖是分開的入口,但我們參觀時未完成禮拜堂是有查票員的(和修道院同張票,得在大教堂主入口購買)。不過網路上有許多網友分享,說參觀時僅有迴廊與教堂需要購票,未完成修道院可以免費參觀。所以如果你對迴廊與修道院主體興致缺缺,倒也不妨先繞過來看看,再決定要不要買票。搞不好真的可以省下€6門票。 |
//圖// 未完成禮拜堂與其入口
//圖// 未完成禮拜堂入口
走入不起眼的大門,立刻,我就知道當初在網路上對它一見鍾情並沒有看走眼。未完成禮拜堂 Panteão de D. Duarte(Capelas Imperfeitas )完完全全是我的菜。先不說大廳的壯闊與細膩到不似石刻的雕花,光是長年日晒雨淋的陳舊感,那些似有若無綴著的青苔,那些流轉的自然光影和頭頂的藍天,便是室內教堂絕對給不起的美景(廢墟魂熊熊燃燒)。
//圖// 未完成禮拜堂
想當然,這個“未完成”並不是禮拜堂最初的設計。(要是建築師遞這樣的設計圖給國王,就算被砍頭我也不意外(攤手))。
1434年,上文一直出現的那位若昂一世過世,它的二兒子杜阿爾特(King Duarte)不僅繼承了王位,也承接了繼續建造Batalha修道院的任務。
這個禮拜堂便是他送給自己陵寢。一樣在上文一直出現的建築師Huguet承接了任務,並用他先前蓋修道院其餘部分的經驗,替國王規劃出了這個以八角形結構為主體,內含七個六角形小禮拜堂與一扇華麗大門的建物。(基本上就是一個面對應一個禮拜堂)。不過咧,國王的如意算盤很快就落了空。因為他很衰的染上瘟疫,在1437年就病逝了,這麼浩大的工程當然沒能在3年內完工...而所謂禍不單行,第二年,咱們的主建築師Huguet也不幸逝世,禮拜堂的建造工程只好被迫擱置。
//圖// 從天空可以清楚看見建築的八角形結構:兩個斷柱中間為一個面,右方較粗的柱子底下則是第八個面——大門
//圖// 每一扇拱門裡就是一個小小的六角型禮拜堂
時光匆匆,到了16世紀初期,“曼努爾一世”(King Manuel )繼位,當時葡萄牙國勢已穩定(Wikipedia給他的介紹是:「曼紐一世幸運地繼承了約翰二世為葡萄牙建立的航海事業,坐享其努力的成果,所以被稱為“幸運兒”。」,如此直白可以嗎),所謂飽暖思淫慾(誤),咱們的曼努爾先生決定來幹點不一樣的。而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寫網誌寫到馬斯洛需求理論跳入腦中到底什麼概念...),此時的他“幸運的”早已不必為身心需求(甚至是淫慾)煩惱,於是有錢有閒的他忽然關心起了自我實現這回事,而對古代君王而言,要想證明影響力或留下曾存在於世界上的證明,立雕像、蓋教堂通常不二選擇(看看咱們雕像滿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先生)。於是,這個被祖父輩遺留的禮拜堂便躍入了他的心中。
而既然蓋禮拜堂的目的變了,在設計上當然也有了不同。對曼努爾一世而言,這個禮拜堂不再是陵寢,而是某種光耀父執輩的紀念碑。各種繁複的“曼努埃爾”風格被加到了原始結構之上,於是我們有了今天豪華繁複的雕花大門,有了精緻多變的刻花、藤蔓與各式自然元素;還有了在石柱上反覆出現200次以上,獻給前任國王的座右銘「Leauté faray tam yaserei(我將永遠忠誠)」。在他的手中,七個禮拜堂與雕刻大致完工。
然而,就在即將完工之際,曼努爾一世終究停止了工程。原因至今仍沒有定論,有一說是當初Huguet先生設計的豪華拱頂過於複雜並帶有設計失誤,導致工程失敗而停止;但更多人相信,這是由於曼努爾一世將資金與人力挪去興建紀念達伽馬自印度遠航歸來的里斯本貝倫區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於是未完成禮拜堂便成了永遠的未完成。
//圖// 每扇門上都有著超繁複石刻,精緻到我覺得它做成蕾絲也不突兀呀...
//圖// (左上)獻給前任國王的座右銘「Leauté faray tam yaserei(我將永遠忠誠)」;(其他)繁複的雕飾與大量取材於自然的花草樹木元素是曼努埃爾風格的一大特色
//圖// 大致完成,獨留封頂工程的禮拜堂(也幸好沒有封頂,我們才有今天的未完成禮拜堂能看:-P)
雖說如今禮拜堂大致完成於曼努爾一世時期,但在他去世後,他的兒子若昂三世(João III)還做了最後的努力:在大門的上方安置了一個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小陽台。到了1940年代,為了呼應禮拜堂興建的目的,杜阿爾特(King Duarte)和皇后Leonor 的聯合棺木在經歷多年歲月(將近500年啊...)終於順利入住了這個“陵寢”(同時,他兒子阿方索五世、孫子若昂二世也都葬在這裡;至於若昂二世的繼任者曼努爾一世,則葬在了他的新歡:里斯本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圖// 杜阿爾特與皇后的棺木
//圖// 大門上方便是傳說中的文藝復興風格小陽台
有時候真不知道該說幸還是不幸,對杜阿爾特國王(King Duarte)或是Huguet而言,這個未完成的禮拜堂恐怕是他們心中永遠的遺憾。(而且杜阿爾特還被迫入住這個沒有屋頂的家 。)但對觀光客如我而言,禮拜堂的未完成反而成了它最迷人的點。如果少了獨特的滄桑感,或許,Batalha修道院會成為我眼中另一個美麗無疑,卻輕易湮沒於腦袋角落的景點吧。(沒錯,就是那種在現場會失心瘋不小心拍一堆照片,但幾年過去在照片堆裡見到它,發現自己根本就叫不出它名字的那種景點。)
不可否認,Batalha修道院的迴廊挺美,曼努埃爾風格確實迷人;但在葡萄牙,這樣的修道院並不是只有Batalha有。例如,曼努爾一世傾盡全力建造的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便是其一,單論建築的華美精緻程度,它絕對不輸Batalha。對我而言,如果你不是個廢墟控對陳舊事物沒有愛,更愛美麗精緻的事物一些,那其實不太需要特地搭著不方便的交通繞到Batalha來;但如果平時你就對帶點殘破,混著點綠苔,地上偶爾還有鴿子跑來跑去的景點帶有好感,那Batalha真的挺不錯。
此外,我愛Batalha還有另一個原因:這兒可以說是人煙罕至,從照片中應該可以看出,我們幾乎沒遇到其他人(其實還有另外2組觀光客,但在諾大的修道院裡,遇上的機會不太大),真真正正是拍照拍到爽,想要多做作就可以多做作。(這在里斯本/波爾圖的市區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在熱羅尼莫斯修道院不要有人忽然路過變成大頭合照就不錯了~~~)
|
>>> 國王們的“美照”全部來自 Wikipedia 葡萄牙君主列表。
(當然,這是為了網誌特地做的啦,原始版本就是紙上的鬼畫符而已)(貳號最近比較忙,沒辦法制作精美圖片,我只好用PPT加減做,大家也就加減看吧。) |
//圖// 離開前再看一眼未完成禮拜堂
逛完禮拜堂,我們的Batalha行程也差不多到了尾聲。除了修道院外,小鎮並沒有太多其他景點,而在11月的淡季前來,鎮上的商店與餐廳也是各種大門深鎖。無處可去的我們也就只好晃回了熟悉的Cafe Frazao,點上心愛的Galao和蛋塔,等待Rede Expressos來把我們救到旅程的終點——里斯本。
Galao是我們在葡萄牙的愛,簡單點說,它其實就是咖啡牛奶 XD ;若想要“高深點”,那麼,Galao是一種在葡萄牙很受歡迎的咖啡飲品,它是將濃縮咖啡與牛奶以1:3比例混合,口感類似拿鐵,但奶味更為濃厚香滑。
|
//圖// 鎮上的小教堂
//圖// Batalha旅程的起點與終點:Cafe Frazao=Rede Expressos乘車處
//圖// Cafe Frazao價格還蠻實惠(特別是如果你把免費寄放行李也算進去的話):Galao €0.7 / 蛋塔 €0.8 / 巧克力麵包 €0.9,這樣擺一桌 €3.9
旅遊小資訊
1. Porto-Batalha-Lisbon交通方式
Porto-Batalha
搭乘Rede Expresso ( http://www.rede-expressos.pt/default.aspx )巴士,一天4班車,車程約4小時。
上午的車中停Coimbra+Leiria兩站,下午的車只停Leiria。停車時間約30min到1hr不等。
票價都是 17.1€,若是13~29歲的可買青年票 14.4€ (票價與停靠站點資訊都能於官網找到)
Porto-Batalha時刻表,資料來源:rede expresso官網
乘車處:Garagem Atlantico
電話:+351 222 006 954
地址:RUA ALEXANDRE HERCULANO,366, 4000 Porto (近地鐵Bolhão站)
Batalha-Lisbon
一樣是Rede Expresso ( http://www.rede-expressos.pt/default.aspx )巴士,一天5班車,車程2小時。
票價 €11.4 ,若是13~29歲的可買青年票 €9.6
Batalha-Lisbon時刻表,資料來源:rede expresso官網
乘車處:Cafe Frazao
電話:+351 244 765 505
地址:RUA ANT. CANDIDO ENCARNAÇÃO,22, 2440 BATALHA
Porto-Lisbon
從波爾圖到里斯本,可以搭巴士,也能搭火車。
>>巴士一樣是 Rede Expressos ( http://www.rede-expressos.pt/default.aspx ),車程約3.5小時(Route 50), 票價€19,青年票€15
Porto-Lisbon時刻表,資料來源:rede expresso官網
>>火車分3hr49min的快車(€31,60,早鳥優惠票€21,10)和4hr19min(€25,60,早鳥優惠票€17,60)的慢車。平均每半小時就有一班車。
可透過西班牙國鐵網站 http://www.cp.pt/passageiros/pt/ 查詢時刻表、票價並預訂
2. Batalha Monastery 未完成修道院
官網:http://www.mosteirobatalha.pt/en/
開放時間:10月16日-3月31日 9:00~17:30 (17:00最後入場) // 4月1日-10月15日 9:00~18:30 (18:00最後入場)
1月1日、Easter Sunday、5月1日、12月24.25日 公休
門票:全票 €6
折扣票 €3 (65歲以上、學生票、青年卡、家庭(2個大人加小孩 or 4個以上家庭成員))
修道院聯票 (Alcobaça, Batalha, Convent of Christ)€15 ,一星期內有效
每個月第一個週日 免費、持里斯本卡Lisboa Card 免費
Porto 波爾圖/波多 ▸ 吃在波爾圖 |
Batalha |
Lisboa 里斯本 |
也歡迎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唷:-D!!
-----------------------------------------------------------------------------------------------------------------------
Booking.com | Booking.com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