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2016.02.10-2016.02.21
緬甸行程總覽上篇 從仰光走到了蒙育瓦,這篇就讓我們從曼德勒和周邊古城說起,一起看看迷人的敏貢、僧院和烏本橋落日吧!
圖|緬甸12日簡易行程,這篇網誌就讓我們來說說曼德勒與她周邊的小城吧!
Day6 曼德勒Mandalay
敏貢城Mingun (敏貢佛塔Mingun Paya/ 敏貢鐘Mingun Bell/ 欣華梅塔Hsinbyume Paya)→ Nayon Ice Cream → 曼德勒市區(瑪哈穆尼佛寺Mahamuni Paya/ 喜迎賓僧院Shwe In Bin Kyaung/ 金色宮殿僧院Shwenandaw Kyaung/固都陶佛塔Kuthodaw Paya/曼德勒山Mandalay Hill/皇宮護城河)
住宿:曼德勒Dreamland Guesthouse
圖|往敏貢船票售票處
作為緬甸的第二大城(同時也是華僑的主要聚集地),曼德勒Mandalay其實是個不特別美麗的城市。雖然在皇城時代,她曾是工匠聚集的城市,孕育發展了緬甸的藝術文化;雖然今日的她,仍被譽為是緬甸的「文化藝術之都」。但老實說,走在城市間實在很難說服自己曼德勒襯得上這稱號啊。垂直平行的柏油道路、無趣的混凝土建築、繁忙紊亂的交通與不絕於耳的喇叭聲。只消幾眼,你反而很快理解了為什麼喬治歐威爾說曼德勒是一座「令人討厭的城市」。不過討厭歸討厭,曼德勒仍是多數旅行者來到緬甸必定會停留的城市。
當然,旅人前往一個城市可能有上千種不同的理由,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的,但吸引了我的,是她作為交通樞紐的身份。曼德勒的地理位置讓它成了遊歷伊洛瓦底江畔數個小城的絕佳本營。而這天早上,我們要拜訪的第一個小城便是位於江畔的敏貢Mingun。
【敏貢Mingun】
圖|往返於伊洛瓦底江的交通小船
往敏貢的方法有好幾種,其中最方便也最受遊客歡迎的,莫過於搭乘每天早晨從曼德勒26th St.遊客碼頭出發的交通船。大抵是因為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早晨的碼頭相當熱鬧。登記了護照取了船票,不久後就看到交通船悠悠抵達。而緬甸人所謂的「碼頭」也相當有趣,只見船靠岸後,工作人員將長條木板往岸上一丟當作踏板,船員分站兩側手持長竹竿充作把手,這也就算是個碼頭了。
由於遊客眾多,建議可以早些上船,因為上層有著鋪著小毯的竹製躺椅完全就是VIP席!航行過程中,船家會販售些攝影集、飲料等產品。但一如其他地方,他們也不過分推銷,也就是提供你參考看看,想買就買,不買他們也就默默收回,乾脆的很。躺在躺椅上吹著風看著伊洛瓦底江的風景,只能說真的是享~~受~~啊~~(舒服到我10分鐘後立刻不小心睡著哈哈哈)
往敏貢的交通船每天早上09:00從曼德勒出發,13:00從敏貢返航。船程約1小時,來回票票價5000 Kyats/人。需攜帶護照登記!
圖|崩塌到只剩兩顆大屁股的辛特遺址
往敏貢的航程不算長,短短一小時我們就靠了岸,與此同時,岸上招攬生意的驢車主人們也正蓄勢待發。不過呢,敏貢就是個大約只有1,000人的河邊小村,主要景點由南而北依序是敏貢佛塔Mingun Paya、敏貢大鐘Mingun Bell、以及欣華梅塔Hsinbyume Paya。用手指測量了下手中旅遊書的比例尺,發現三者間由頭至尾不過大約1公里的距離,而且都位於大街兩側。若不是特別想體驗驢車,靠雙腳絕對足以。
在開始參觀之前,每個人都得先購買5,000Kyats的敏貢聯票。可用於敏貢當地所有景點,不過過程中也沒人查過票就是了。
圖|敏貢佛塔外觀
圖|敏貢佛塔頂部的風景
圖|敏貢佛塔與伊洛瓦底江
▌敏貢佛塔Mingun Paya
買完票後走沒兩步,敏貢佛塔立刻印入眼簾。雖然今日的敏貢佛塔看起來平凡無奇,僅是一座拔地而起的方形建築。但在建造之時,這兒可是被規劃成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只可惜,隨著下令建造的國王於1819年逝世,這座佛塔成了永遠的未完成。現存的方形建物不過就是當初規劃中的三分之一。
佛塔內部就跟所有蒲甘的佛塔差不了多少,倒是佛塔旁有一條小徑通向頂端,大約10分鐘腳程便能一覽伊洛瓦底江的風光 。 (不過因為佛塔部分崩塌,所以上頭不免有些崎嶇,有些地方還有需要跳過去的巨大裂縫,大家千萬注意腳邊。)上頭可以輕易看到最遠的欣華梅塔,在心裡估了估,立刻覺得安心。這距離就算是我們這種腳程奇慢/喜歡東摸西摸的拖拖拉拉組應該也可以輕易征服吧。
圖|敏貢大鐘
圖|敏貢大鐘內部
▌敏貢大鐘Mingun Bell
離開佛塔走個幾步,很快便到了下一個景點:由同一位國王於1808年所鑄造的敏貢大鐘Mingun Bell。由於這位國王莫名的相信「大就是美」,所以敏貢大鐘也是個不合理的尺寸。3.9m高,4.8m寬,90噸重,完全是鐘界巨人!這口銅鐘維持了世界最大鐘的寶座好幾十年,可惜近年來被中國平頂山上的吉祥鐘給取代了。
是說我個人還是覺得鐘會響就好,做這麼大真的是沒有比較美啊 (而且太大了敲起來多累呀)大鐘周圍有數個敲鐘的木棒,有閒情逸致可以挑戰一下撞鐘。如果跟我一樣明明總是吃很飽,卻完全是虛胖,連縛雞的力氣都沒有,Lonely Planet倒是提供了另一種與大鐘互動(?)的可能,那就是鑽進大鐘內部體驗一下環繞音響的感覺。沒錯,就是像上圖那樣!但老實說我聽完以後...恩...不是太懂...
???但我想從古至今被騙進鐘內的人應該不少,看看那
(錯誤示範好孩子不要學的)滿坑滿谷的留言與塗鴉,我們不孤單!(因為不能留言只好拍照存證,證明我們也是被騙過的!)
圖|欣華梅塔Hsinbyume Paya
▌欣華梅塔Hsinbyume Paya
敏貢的最後我們來到欣華梅塔Hsinbyume Paya。這個佛塔據稱是Bagyidaw國王為了紀念他因難產而死的第一任王妃-白象公主Hsinbyume而於1816年所建造。
雖說人們總愛聽景點背後的故事,但真正讓這個佛塔出名的,倒不是白象公主(畢竟這也不是什麼多特別的傳奇故事),而是它本身的奇特外形。整個佛塔由下而上一共七層,波浪壯的牆垣層層堆疊,全是亮眼的雪白。七層台階,據說代表著佛教信仰中,宇宙中心須彌山Mt.Meru的七個主峰。不過比起須彌山,網路上的人更喜歡把它比喻為奶油蛋糕塔。而我本人呢,也覺得它橫看豎看,都比較像鮮奶油蛋糕!(超沒禮貌)(國王崩潰)
在來敏貢之前,這其實是我最期待的景點,可以說我是為了它而來的也不誇張。畢竟層層疊疊的雪白佛塔,感覺就很奇特很夢幻阿!但到了現場,怎麼說咧,有時候人生真的是相見不如不見罷。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日晒雨淋,它離「雪白」這個形容詞其實有點遠了...現在的欣華梅塔大概是個被灑了一把沙的鮮奶油蛋糕(?)。
敏貢的三個景點就這樣了,不知道是不是胃口被養壞了,老實說總覺得有點平淡(?)現在回想起來,整個上午的行程裡,會讓我懷念的好像只有船上吹風放空的時光
【曼德勒市區Mandalay】
在敏貢打混了半個上午,下午我們回到市區準備來個機車半日遊。
透過Dreamland Guesthouse租用的機車一天的費用為 10,000 Kyats
在曼德勒市區騎車說簡單很簡單,說難也很難。
簡單的地方是,曼德勒是個 經過規劃的城市,街道皆按照數字順序命名。東西向使用60以下的數字,越南邊數字越大;南北向則是使用60以上的數字,越西邊數字越大。市中心就是大概在21-35th St. 和 80-88th St之間的區域。而地址的辨認也很容易,例如 68th St, 21/22代表的就是這個建物在68號大街上,21街和22街中間的街區上~總之是一個路痴如我都能順利找到想去地方的都市:-P
難的地方則是,就如同所有東南亞國家,曼德勒的交通也是 一團混亂。整條街上滿是機車汽車與不絕於耳的喇叭聲。不過作為高雄孩子,這是嚇不倒我們的!(才怪 ) 好啦,老實說我真的被嚇慘。不誇張,我大概跟少女貳號確認了十幾次我們這樣騎上路不會有生命危險才下定決心租車。
圖| 要在曼德勒騎車實在是需要一點勇氣
好在少女貳號不虧是貳號,別的優點不敢說,至少四肢發達這部分沒什麼問題。
在上路數十分鐘後,她速速抓到了訣竅。在此就跟大家不藏私(?)分享一下:根據少女二號的說法,在曼德勒騎車只有一個要訣:不要怕!
緬甸人按喇叭,你就跟著按,按得比他兇。
緬甸人直行,你就跟著走,堅定的走。
雖說大家喇叭按的兇,騎的猛,但緬甸人騎車其實是亂中有序。原則上就是喇叭按得很大聲、堅定前進的人先走。他們跟台灣不一樣,不太會搶路,也不會想跟你尬車;只要你順順騎,想超車or轉彎時按按喇叭,當地的車其實是會讓路的。(當然也有可能因為我們是外國人,他們也不想撞死我們惹麻煩)
同理,如果你騎到一半聽到後面or左右傳來很大的喇叭聲,不要害怕,他們沒有要催你或逼車的意思,對他們而言喇叭聲就像是提醒,提醒周圍的車他要有所動作了。所以這時你就放慢速度,Let緬甸人Do whatever they want. 然後你就可以一路平平安安了。(原則上啦)。
圖|瑪哈穆尼佛寺Mahamuni Paya,整個佛寺都金光閃閃
這個下午,我們的行程是這樣安排的:瑪哈穆尼佛寺Mahamuni Paya→ 喜迎賓僧院Shwe In Bin Kyaung→ 金色宮殿僧院Shwenandaw Kyaung→ 固都陶佛塔Kuthodaw Paya→ 曼德勒山Mandalay Hill日落→ 皇宮護城河。我得說,這樣走下來其實是有一點點趕的。建議瑪哈穆尼佛寺還是跟隔天的周邊古城一起走比較剛好。
▌馬哈穆尼佛寺Mahamuni Paya
如同上面所說,回到城區後,我們決定先直奔最遠的馬哈穆尼佛寺。(再次強調,這個景點如果隔天有安排參加周邊城市的Tour,是可以留待明天的,不要像我們一樣第一天趕得要死,結果第二天早上又被帶來一次...)
這個金光閃閃的佛寺可說是曼德勒信仰的中心,每天都會有成千上萬個信徒前來祈禱供奉寺中那尊著名的坐佛。對信徒而言,這是個據稱有2000年歷史的莊嚴佛像;對觀光客來說,這是一個因金箔與清晨的洗臉儀式而特別的佛像。清晨我們起不來,那就單純看看佛像吧。要找到佛像非常容易,只要順著人群的方向望去,在那個金黃璀璨的壁龕內,便是佛像的所在。只能說佛像本人長得蠻特別的(?) 由於虔誠信徒幾世紀以來不斷的在佛像上貼金箔,目前整個佛像除了臉部外,滿是金黃的坑坑疤疤。(據說金箔已經有15公分厚...感覺好像很值錢XD(誤))
圖| 瑪哈穆尼佛寺Mahamuni Paya貼滿金箔的大佛
緬甸人的虔誠似乎總在這些佛像與佛寺上得到體現,無論生活是好是壞,恍若只要貼上了一片小小金箔再加上誠心祝禱,生活便又有了希望。雖然也很想湊個熱鬧貼個金箔,但作為女子,我們只有遠觀的份。沒辦法,即便這世界再怎麼努力疾呼男女平等,似乎總會有那麼些地方,是這些聲音怎麼也穿透不了的。作為個過客,也只能尊重了。
瑪哈穆尼佛寺每天早晨04:00都會對大佛進行洗臉(臉部拋光)儀式,確保大佛每天都可以
容光煥發(?!)
瑪哈穆尼佛寺參觀免費,拍照費用 1,000 Kyats。另外如果有租機車,必須停到附近的停車場,價格是100 Kyats/次。
圖|喜迎賓僧院Shwe In Bin Kyaung
▌喜迎賓僧院Shew In Bin Kyaung
雖然沒有金箔可貼,但至少僧院對我們敞開。
喜迎賓僧院,又稱為柚木寺,是兩個富有的玉石商人在1895年所建造。和緬甸多數張揚的寺廟不同,柚木寺相當的低調。僧院的入口就隱藏在一排屋子之中,我們來來回回騎了好多趟都不得其門而入,好在最後得到路旁的好心人指點才得以一窺其面貌。大抵是因為這樣,僧院的遊客意外的少。整個院落相當安靜,只有四處探頭探腦的我們與一組在廊下靜坐著的西方情侶。
雖然建築本身相當小巧,而且不知是否因為年久失修,地板踩起來嘎吱作響,感覺隨時會崩塌,但這兒的裝飾可一點兒也沒馬虎。樓梯欄杆、屋頂飛檐、建物大門,無不覆滿精緻的木製雕刻。若想在曼德勒尋一個能夠安靜發呆的地方,到柚木寺來吧。
圖|金色宮殿僧院
圖|金色宮殿僧院內部
▌金色宮殿僧院Shwenandaw Kyaung
若想看柚木寺廟又嫌喜迎賓太遠太舊?那麼城中心的金色宮殿僧院Shwenandaw Kyaung不失為另一個選擇。它大概可以說是喜迎賓僧院的豪華版,一樣的柚木建築,一樣嘎吱作響的地板。不一樣的是,這裡室內的柚木皆被漆上了金色的漆。一般來說,我對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東西向來是不太有好感的。幸好這兒的金漆在年久失修的狀態下有那麼點斑駁,加上室內光線昏暗,這才使得這寺廟留住了沈穩大氣。
另一個不一樣的點是,它最初並非作為僧院而建造。歷史上金色宮殿僧院原本位於曼德勒皇宮之內,是敏東王的寢宮。但據傳他在裡頭駕崩後,魂魄流連忘返,繼任者錫袍王不堪其擾,遂決定將整個寢宮拆解遷移至宮外重組為現在的僧院。(簡單來說就是鬧鬼啦)那是1880年發生的事,但不管是錫袍王或是其他人都沒料到的是,這一遷,拯救了這整個宮殿。因為二戰期間,曼德勒遭受嚴重轟炸,舊皇宮幾乎全毀。僅有金色宮殿因禍得福,由於被搬遷至現址,因而得以保存。而它也是舊宮殿群中,唯一被保存下來的建物。
要參觀金色宮殿僧院必須得購買曼德勒套票 10,000 Kyats. 這個套票包含了 Amarapura, Inwa茵瓦古城, Pinya, Paleik, Shwe Nan Taw Kyaung金色宮殿僧院, Mya Nan San Kyaw Royal Palace曼德勒皇宮, Sanda Muni Pagoda山達穆尼佛塔, Kuthodaw Pagoda固都陶佛塔, Kyauk Taw Gyi Pagoda, Mandalay Hill曼德勒山等地。 票的效期為5天,各景點不分售。若有打算逛逛曼德勒與周邊小鎮的話,用到這套票的機率蠻大的。
圖|固都陶佛塔群
圖|固都陶佛塔群模型
▌固都陶佛塔Kuthodaw Pagoda
雖然上面的景點走了一圈後,太陽已經微微西斜,但在看夕陽前,我還有一個必須得看的景點:固都陶佛塔Kuthodaw Pagoda。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兒號稱有著世界上最大的書。
最初我看到這形容時,腦中冒出的第一個畫面,是一本被玻璃罩著的巨大書籍。然而再仔細一看,很快就發現此書非彼書。729座白塔,白塔內藏著729塊石碑,石碑上刻著729段經文。這才是你在固都陶會看到的「書」。據說這729塊石碑恰恰好是15冊的大藏經,刻了整整九年才完工。(雖然我看不懂經文,這「石書」跟我想像的「書」也有很大落差,但數大便是美嘛。這堆整齊排列的白塔還是頗美頗壯觀的。)
除了這書以外,附近的山達穆尼佛塔Sandamuni Paya也有一片這樣的碑林,上面刻了藏經批注。雖然很想順路看看,但眼見再拖下去就要改看夜景,只好忍痛放棄速速往曼德勒山奔去。(要知道,在緬甸這樣「相對純樸」的地方,山上的夜景通常是不會好看到哪去的呀)
固都陶參觀免費,但若有租機車,必須停到附近的停車場,價格是300 Kyats。
圖|通往曼德勒山頂漫長步道的入口
▌曼德勒山Mandalay Hill
要上曼德勒山,有三種方法:
體力好的,大可以爬個1739級台階,除非你是龜兔賽跑的兔子,不然一個小時通常能到頂,但我們向來走懶人路線的,要我爬不如掐死我;稍有預算的,山腳下會有許多三輪車啦,皮卡車啦,機車啦各種車等著做你生意;而最後一種呢,便是跟我們一樣自己騎車殺上去啦!
三輪車大概是3美金來回,也不算太貴。不過速度聽說跟自己爬山差不多就是了
整個上山的過程嘛,只能說不虧是熱門觀光點,簡直是層層剝削。首先,騎著機車的你得先替你的車繳交 200 Kyats的過路費;到了山頂,停車費再 200Kyats;然後是人類的門票 1000 Kyats/人,最後再給保管鞋的小費 100 Kyats。一連串的散財後,就能見到曼德勒市區在眼前展開啦!(好啦,不要看一直繳錢好像很可怕,其實上面那一堆錢加起來大概也就是台幣不到40塊而已)
圖| 曼德勒山頂寺廟
圖|曼德勒山日落
話又說回來,雖然網路上對曼德勒夕陽讚譽有加,但我真的覺得還好而已山頂是蠻涼爽的,經過悶熱的一天能這樣吹吹風確實挺舒適,但也就是這樣了。(景色差不多就是上圖那樣,看過了也就好了,還是下山來去茶館喝杯奶茶比較實際。)
圖|曼德勒皇宮護城河
▌曼德勒舊皇宮Mandalay Palace
不過呢,山頂夕陽太無趣倒是讓我們有了另一個收獲:魔幻時刻的舊皇宮護城河。
如同上面說過的,曼德勒的舊皇宮其實在二戰時就已經差不多全被炸毀,目前看到的遺跡全是重建。我對這類「假古跡」向來興致缺缺,因此也沒想過要把它納入行程。誰知道好巧不巧就讓我們在魔幻時刻遇見了它!只能說所謂魔幻時刻果然魔幻,普通的護城河都不普通了! 命運如此,也只好停下來拍它幾張。(至於為了拍這照,我們兩個在腳架旁又跑又跳閃避蚊子,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名詞解釋☜:所謂的「魔幻時刻Magic Hour」呢,是一個攝影習慣用語(?) 指的就是每天日落後天將暗而未暗的短暫時光。因為各種原因(有興趣的快去問物理老師),此時的天空很容易會出現夢幻天色,光線超~~~級~~~適合拍照,幾乎是怎麼拍怎麼美,
Day7 曼德勒Mandalay
周邊古城包車一日遊(瑪哈穆尼佛寺Mahamuni Paya→ 帕托多吉僧院Pahtodawgyi→ 瑪哈伽納揚僧院Maha Ganayon Kyaung→ 實階山Sagaing Hill→ 茵瓦Inwa(寶迦雅寺Bagaya Kyaung/ 南敏瞭望塔Nanmyin/ 馬哈昂美寺Maha Aungmye Bonzan/ Yedanasimi Paya)→ 烏本橋U-Bein Bridge 日落) → 夜車往茵萊
住宿:曼德勒往茵萊夜車
如果到了曼德勒,卻沒有前往周邊幾個古城晃晃,那著實是有點可惜的事。其中阿馬拉不拉Amarapura、實階Sagaing和茵瓦Inwa可以說是曼德勒周邊的三大亮點。由於交通不是那麼便利,多數人會選擇租用機車、包車或是參加Local Tour的方式一天搞定!這天剛好我們居住的Dreamland Guesthouse有另外兩位奧地利人打算包車,我們當然是立刻加入啦:-P
透過Dreamland Guesthouse包車一天的價格是36000Kyats/天,行程包括瑪哈穆尼佛寺Mahamuni Paya、阿馬拉不拉Amarapura(瑪哈伽納揚僧院Maha Ganayon Kyaung+烏本橋U-Bein Bridge)、實階山Sagang Hill、茵瓦Inwa。基本上就是一整天的行程,早上9點左右出發,烏本橋日落後回程。只要預先跟旅館說想包車,他們會幫忙找旅館內有沒有其他有興趣的人可以一起出發。
圖|木雕工坊
((按照行程,這天的開頭該是瑪哈穆尼佛寺Mahamuni Paya,但如果剛剛有認真看的人應該知道,我們兩個昨天自己騎車衝來看過了,所以這兒就略過吧。))
倒是佛寺的不遠處,有好些手作工坊。司機在徵詢我們的同意後,帶我們到其中幾間晃了一晃。雖然知道是購物站的概念,但在緬甸旅遊有一個巨大的優點,那就是這兒的人真的都不太強迫推銷。以作坊來說吧,司機把我們載到定點後,也就是在車邊等著;店員嘛,也就是看著,然後偶爾插上兩句話介紹一下你盯著的產品,不太會有什麼逼人的壓力。所以在這兒逛購物站,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傳統手工藝學習之旅」。當然店內的商品仍是商業化的產物,離藝術有段距離,但透過參觀這些作坊,看見工匠們如何敲敲打打變出一個個大理石雕、木雕、牽線木偶,一不小心還真會有種偷窺了緬甸藝術皮毛的錯覺呢。
【阿瑪拉布拉Amarapura】
圖|路上順路停下的帕托多吉僧院Pahtodawgyi
▌瑪哈伽納揚僧院Maha Ganayon Kyaung
撇除路上臨時停車的帕托多吉僧院Pathodawgyi,在阿瑪拉布拉Amarapura除了烏本橋外,最著名的就該是瑪哈伽納揚僧院Maha Ganayon Kyaung了。在大部份的時間,這裡就是個普通的僧院,唯一的例外,是每天中午10:30點左右的放飯行程。此時整個僧院近千名僧人,從垂垂老矣的住持到稚氣未脫的小沙彌都會同步出來用餐,場面浩大。
為了這個畫面,大約10點00分僧院就已聚集了大量人群,卡位的卡位,立腳架的立腳架。等僧人開始排隊,一直到魚貫走入餐廳,開始用餐,周邊就是不停歇的快門聲。不可否認,初見這樣的景象著實是非常特別、非常壯觀;對攝影愛好者而言,或許也有很多拍出好作品的機會。但身在其中,更多的其實是滿滿的不舒服與尷尬。
很難想像只是用個餐,卻得被好幾台遊覽車的人群直盯盯著瞪著看,一舉一動都被不知道哪來的相機記錄著是什麼感覺。更甚者,還會有那麼一些激動地“攝影師”將鏡頭毫不客氣地貼在僧侶眼前,仿佛要將每個毛孔都拍的清清楚楚。(雖然僧院有安排維護秩序的人員,但少少的兩個人哪能擋得住這麼多遊客,狂熱的人群各種無視邊界與侵門踏戶...)又或者,會有那麼一些遊客自覺好心的,隨機在路過的小僧侶碗中塞入餅乾或糕點,也不問他們願意與否。仿若這樣的施捨理該被接受。
在這個著名的「千人用餐」場景中,寧靜與尊重似乎蕩然無存。僧侶的日常生活在此刻簡直成了供人賞玩的佈景,而一位位活生生的人就是現場的道具。我不知道,如果在旁觀看的我們都如此不適了,走在畫面中的他們又該是什麼心情?不如還是隨手拍個幾張,前往下一個地點吧
圖|排隊領飯的僧侶
圖|用餐的僧侶,菜色中不乏可樂、巧克力等點心。好奇問了一下,聽說基本上這兒的僧侶用餐限制並不太多,甚至不一定要吃素。他們的餐飯基本上是靠信徒/家人的捐贈,所以信徒/家人捐什麼,他們就吃什麼囉。倒是時間上有規定一天只能吃兩餐,一餐是清晨的早餐,另一餐就是中午的午餐,這餐吃完後,一直到隔天早餐前就不能在吃正常食物了,餓了就只能喝喝水或果汁之類的充飢。
【實階Sagaing】
車行越過伊洛瓦底江上繁忙的實階橋(新橋),便來到了實階Sagaing。這其實是個沒什麼特殊景點的小鎮,要說代表性景色嘛,大概就是錯落於綠色丘陵地上的大小佛塔金頂吧(?)
圖|從實階山上遠眺佛塔們與伊洛瓦底江
圖|前往實階山的漫長道路
▌實階山Sagaing Hill
抵達實階後,司機很快地就把我們丟在一條看起來無止盡的通往山上的迴廊前。雖然書上說通往山頂僅有350個台階,但我們可是狠狠爬了半個多小時才到頂啊,好在整條迴廊上隨處都有可休息的石椅還有遮陽的屋頂,不然我們可能會在中途昏倒吧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的彭耶辛佛塔Pon Nya Shin Paya,我們立刻傻眼!因為眼見佛塔旁邊就是一條大馬路,大馬路上滿是計程車阿阿阿阿啊....所以剛剛爬得要死要活的我們是...... ?
如果未來有人真的到實階山來,除非你就是很想走路,不然記得問問司機能不能直接開上山頂呀。山頂的風景呢,視野還算過得去,可以看到依傍著伊洛瓦底江的諸多佛塔,可惜我們到訪時天剛好有那麼點灰蒙蒙,讓景色小小打了個折扣。於是簡單繞了一圈後我們就懶散的跟奧地利夥伴跑到山頂小店喝可樂閒聊了:-P
實階山的步道其實四通八達,除了主幹道外還有許多通往四周小佛寺的道路,若真的想逛一輪或健行一場,這裡大概可以耗個大半天沒問題。(至於路線的精彩度就是另外一回事就是了:-P)
從彭耶辛佛塔Pon Nya Shin Paya往北繼續走大概10分鐘其實還有一個Umin Thounzeh,是個有45尊佛像端坐的半月形柱廊,若有體力可以順路一訪。
【茵瓦Inwa】
要說的話,茵瓦古城Inwa可能是曼德勒周邊的幾個小城中我最愛的一個。
1364年,緬甸仍處於戰國時代,當時的禪族四度以茵瓦為首都建立王朝,在小城留下不少獨特的歷史遺跡。只可惜後來孟族人在一次反叛時攻陷了茵瓦,也結束了它的光輝歲月。雖然今日的茵瓦已經褪去歷史光環,甚至已被相當程度的觀光化(看看那年年漲價的馬車與每個遺跡外擁擠著的小販與人潮),但一旦離開主要景點,在那些荒煙漫草掩映的遺跡中,在街旁生活的當地人中,還是依稀能見到當年那個與世隔絕的小鎮的風情。
我實在很愛乘著馬車在小路上喀噠喀搭顛簸著的時光呀。
圖|前往茵瓦Inwa的小渡輪
要到茵瓦Inwa必須搭渡輪過河,來回費用為1,000 Kyats/ 人,大約10-15min就會有一班船,船程1-2分鐘。(畢竟真的就只是過河到對岸..XD)
圖|茵瓦Inwa馬車
在茵瓦Inwa靠岸後,馬上就會被眾多馬車夫包圍,基本上這兒的馬車夫可已說是一個集團了,一開始會先由幾位英文比較好的掮客負責接洽,談定後就讓英文不太溜的車伕接手。
標準行程是一個小時帶你走茵瓦最主要的4大景點:Yedanasimi Paya、寶迦雅寺Bagaya Kyaung、南敏瞭望塔Nanmyin和馬哈昂美寺Maha Aungmye Bonzan。雖然目前的馬車費漲到一個不像話,從最初在網路上看到的3000→5000→8000Kyats,一直到我們實際到訪時已漲到10,000 Kyats,但如果跟我們一樣是包車走三古城或參加Day Tour而來,基本上也沒什麼別的選擇好選。因為茵瓦Inwa的主要景點間距離並不是太近,靠雙腳是很難在這麼有限的時間內走遍的。當然我們也曾試圖殺價,但因為他們基本上是壟斷市場,所以不管怎麼談跟誰談,價格都是死死的談不動(攤手)
Inwa馬車費用已漲到 10,000 Kyats/ 1hr,會帶你參觀四個主要景點。
參觀Inwa需要曼德勒套票10,000 Kyats(票的細節請回頭參考曼德勒金色宮殿部分)。如果在曼德勒沒買的話,寶迦雅寺Bagaya Kyaung也可買到。在寶迦雅寺和瑪哈昂美寺會驗票。
若不想搭馬車或是想多探索一些地方,就得自己騎摩托車走陸路過來,或者是帶著腳踏車由曼德勒搭船。若沒有自備腳踏車or摩托車,來到島上就只能讓馬車宰割了。
圖|Yedanasimi Paya
▌Yedanasimi Paya
無疑的,Yedanasimi Paya替我們的茵瓦旅程提供了一個完美的開端。
大概是因為稍早試圖殺價花了我們一點時間,當我們來到Yedanasimi Paya時,原先碼頭上喧囂的民眾已然遠去,獨留經過歲月摧殘後微微傾頹的老舊磚造佛塔。再往內走一些,三尊坐佛並排端坐。和那些已被信徒多次翻新的塑像不同,這兒的佛像已有些陳舊斑駁,像是被遺忘了好段時間,僅有佛前新鮮的花束顯示祂們仍被惦記。
但讓這個佛寺與眾不同的,還是頭頂那株巨大的木棉。雖然才2月中,但緬甸的木棉早已盛極並開始飄落。飽含水份的木棉落地有聲,站在寺中,三不五時就能聽見木棉落地的悶響,然後一聲一聲、一朵一朵的化作腳邊的點點火紅。整個情景說有多浪漫就有多浪漫吶
圖|寶迦雅寺
▌寶迦雅寺Bagaya Kyaung
可惜一日遊時間有限,再怎麼不捨,再怎麼覺得自己可以在Yedanasimi Paya坐上一下午,行程還是得繼續。幾個拐彎後,我們重新加入觀光群眾的行列。
和曼德勒市區的喜迎賓僧院及金色宮殿僧院一樣,寶迦雅寺也是個柚木寺廟,267根巨大的柚木柱子自1834年起便撐起了整個寺院直到今日。不可否認的,寶迦雅寺的雕刻仍是不可思議的細膩精美,昏暗的大殿與嘎吱作響的地板也同樣賦予它柚木寺廟妙特有的那種沈穩氛圍,我相信若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柚木寺廟,我會愛它的。只可惜在見過了真正寧靜的喜迎賓,也晃過了雕刻華麗繁複的金色宮殿僧院後,總覺得寶迦雅寺相形下好像少了那麼點自己的特色 (?)
曾在網上看過說這兒有個小學堂,可以看到小僧侶們在此學習地理知識,只可惜我們到訪時不知道是下課時間還怎樣,只見到了傳聞中的地球儀,學徒倒是一個都沒看見既然如此,寶迦雅寺也就更沒有讓我們停留的理由了。
圖|南敏瞭望塔Nanmyin
▌南敏瞭望塔Nanmyin
不算下一站的下個點,我們來到南敏瞭望塔。
雖然僅有27.4米高(約9層樓),但周圍的平坦地勢讓南敏瞭望塔一度成為遠眺茵瓦Inwa的最佳觀景台。只可惜經歷多年歲月,自1838年地震後就不斷修修補補的塔身終究到了極限,雖未傾頹,但也成了危樓。目前南敏瞭望塔已經不開放登塔,遊客僅能從遠處看看這座被暱稱為「南敏斜塔」的建築。而我們因為在Yedanasimi Paya實在瞎耗太久,所以最後甚至連車都沒下,僅是駕著馬車繞著它轉了一圈,匆匆留下這唯一的一張照片。
圖|馬哈昂美寺 Maha Aungmye Bonzan
▌瑪哈昂美寺Maha Aungmye Bonzan
茵瓦的最後,我們來到瑪哈昂美寺Maha Aungmye Bonzan。
這座從1822年留存至今的巨大黃色建物原是王后替國師所建造的皇家寺院。由於全由堅固的石頭所建造,瑪哈昂美寺也是茵瓦當地保存最完好的建物。雖然寺廟本身僅是個四方形的建築,本該沒有迷路的道理,然而因為四邊對稱的太好,向內又有好幾層內室,我們居然轉著轉著就失去了方位,平白繞了好幾圈還差點找不回自己的鞋。最後只能倉皇逃出,直接在一樓頂著陽光繞了一大圈,這才找回了失蹤的鞋:-P 若要逛這兒,記得向外找個定位點,否則走一走很可能會跟我們一樣暈頭轉向。
在炎熱的緬甸,逛瑪哈昂美寺其實蠻舒適的,城牆與屋頂阻斷了外頭的熱氣蒸騰,僅留下地板的冰涼觸感。完全是解溫降熱好去處。更妙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內室與地下室阻絕陽光的效果太好,每當你聞到一股燜溼的奇妙味道,抬頭常常就能看見倒掛在天花板的蝙蝠們 ! 這還是我有生之年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看到一堆活生生的蝙蝠呀!覺得光是看這堆蝙蝠就值回票價了(?) (好像有點搞錯重點?)
【阿瑪拉布拉Amarapura】
圖| 雖然烏本橋U-bein Bridge號稱是最長的柚木橋,但因為維修的緣故,其實中段已悄悄被水泥包覆成了水泥橋
▌烏本橋U-Bein Bridge
離開茵瓦,曼德勒周邊三古城一日游的結尾再度回到阿瑪拉不拉Amarapura,回到烏本橋U-Bien Bridge。
這座橫跨東塔曼湖Taungthaman的橋梁很可能是緬甸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在各大旅遊書/旅遊雜誌中若提到緬甸,烏本橋的出鏡率大概僅次於蒲甘佛塔群,要說他是曼德勒(甚至緬甸)的代表性 icon一點也不過分。而其中最著名的畫面,莫過於黃昏時刻被暈黃光影籠罩的行人與木橋剪影。
不過這座橋之所以出名,倒不僅是因為黃昏美景,更是因為它獨特的建築結構。建於1851年的烏本橋從橋梁、橋墩以至於橋面全是由珍貴柚木組成,更厲害的是,這座全長1.2公里的橋未曾使用一根釘子,僅靠著卡榫就讓它在離地三公尺的湖面上屹立了百餘年。(另外橋上還有著6個帶長椅的涼亭,走累了可以隨時停下來休息相當貼心。)
最近因為維修的緣故,有好大一段橋梁已被水泥包覆,我們拍照時沒注意,不小心拍了超多水泥橋...大家取景時千萬留意,別步上我們後塵...
圖|因為維修的緣故,烏本橋U-bein Bridge中段已被水泥包覆成了水泥橋
要看烏本橋的落日,一樣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呢,是直接走上橋去,成為別人鏡頭中的風景。
第二種,則是可以走到橋中央後從樓梯下樓來到湖旁的一片空地,由側面觀賞烏本橋。
最後一種,是花錢登上小船,讓船夫帶你穿行於橋墩間與湖面上,由各個面向欣賞烏本橋夕陽。
而我們呢,選擇了一二混搭,先走一段橋,再到橋下看看,最後再回到橋上:-)
包船看烏本橋日落價格大概是5,000-10,000 Kyats。
圖|烏本橋U-bein Bridge
不得不說,雖然烏本橋人來人往,但走在上頭其實一開始壓力挺大的。經過如此多年的歲月,烏本橋一眼看去就是座有年紀的橋,當初的珍貴柚木如今已千瘡百孔,到處可看到補強的痕跡;每當你踏步,橋面就會隨著你的步伐輕輕顫抖,更別提路上宛若陷阱般以微妙幅度凸起的木板,實在很怕一個踉蹌就會從完全沒有圍欄防護的烏本橋「飛奔」入湖。何況兩公尺寬的橋面也差不多就是個能夠錯身的寬度,就算你自己小心翼翼,也難保你隔壁的人跟你一樣小心啊
不過看當地人走得這麼坦然,走久了我們也就漸漸放寬了心。
一旦有了餘裕欣賞,很快地就發現,烏本橋之所以如此美麗,很大一部分可能來自於它那濃濃的生活感吧: 相信「情人橋」傳說的情侶們在橋上攜手而行,希望走過這段長長的橋,未來的日子也就能這樣長長久久地走下去;來自僧院的僧侶們難得擺脫了嚴肅,三兩閒聊而過,偶爾也跟觀光客搭話練練英文,也交換交換彼此世界的情報;岸邊漁夫忙著撒網、農夫則趕著牛犁田而過;遠方承載著遊客的小船輕輕划過湖面留下一條條波紋。當然,還有許多和我們一樣帶著雀躍心情,拿著相機恨不得捕捉下每個畫面的遊客們。
說來愚蠢,但當時我腦中的想法真的是,如果現在有個人記錄下了這一切,此刻的烏本橋大概會是幅像《清明上河圖》那樣的生活畫卷吧
走到中段,只要順著涼亭旁的階梯向下,便可以輕易的從他人的畫面中撤離,以一個更為旁觀與距離的角度欣賞這絕美的夕陽光景。若想悠哉的發發呆,涼亭下方有兩個飲料攤,十來張桌椅與冰涼的飲料絕對足以充當欣賞日落的良伴;若不甘停留,只要沿著道路前行,繞過一個小彎後,半個烏本橋就通通納入了鏡頭內。想怎麼拍就怎麼拍。
只能說日落時分的烏本橋不虧是緬甸經典風景呀,真的是看也看不膩,回到橋上後我們又硬生生地在涼亭休息了好一陣子,直到天都快黑了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用兩天走過曼德勒與周邊幾個小城,行程可以說是漸入佳境(笑)。當然每個城市每個景點都有其可觀之處,但若某天我真的再訪緬甸,我想應該只有茵瓦與烏本橋是我會想二訪的地方吧哈哈 :-P (當然若第一次來且時間足夠,我還是覺得可以都走走啦,畢竟要不是親自走了一回,我應該也是會有很多懸念。何況每個人愛的不一樣~)
那麼這篇就結束在烏本橋的美麗日落吧。
茵萊湖與最後一天的仰光,就讓我們下集再敘囉。
也歡迎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唷:-D!!